导读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神州大地处处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但是笔者通过到一些村庄实地考察,与部分干部、村民的深入了解,感到当前美

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神州大地处处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但是笔者通过到一些村庄实地考察,与部分干部、村民的深入了解,感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思想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村姑扮贵妇,贪大又求洋。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有的地方就是一个“拆”字,让许多比较有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有的喜欢大拆大建,拆掉古民居,建设像城市一样的广场楼房;有的喜欢大破大立,重新规划原有的村庄布局、田地形态,使得乡村像城市一样整齐划一;有的把弯弯的溪流改造成宽窄统一的人工河,把层层梯田修建成横平竖直的人造地。有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近几年投入两千多万元,整个村子都种植了景观树木,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购进的。最大的一棵千年古木,需三人合抱,花了80万元。

二是砍树又砌墙,生态置一旁。有的村庄在推进旅游开发时,视生态为草芥,动不动就毁林建房、挖山造景。有的将溪流两边的堤岸,用条石混凝土砌得跟城市公园里的鱼池一样,虽然堤岸牢固了,可龟鳖鱼虾却无处藏身了。特别是乌龟王八的繁殖一定要有柔软的沙滩,可现在难得找到有沙滩的溪流,以前随处可见的野生乌龟王八,现在很难看到了。有的村连护坡也用水泥硬化,弄得寸草不生,还计划用大片良田建公园。

三是追风跟屁股,看去有点像。有的在某一个区域内,靠行政力量强力推行一个模式的穿衣戴帽改造,不管村庄历史传承,不问地域环境,搞一刀切、齐步走。因而沿途常可以看到一个模子穿衣戴帽改造后的“美丽乡村”。甚至本来干净整洁的外墙立面硬是用油漆划几道红黄蓝绿的疤痕。还有的村庄为了图省事,看到邻近的村庄搞建设了,一个区域内大家都找同家公司设计施工,建起来后看去都感到“似曾相识”。

笔者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根本目的无外乎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在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并日益空心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应落脚在发展乡村旅游上。那么乡村旅游靠什么吸引他们?当然得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爽的!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以较低成本实现全新角色替换的人生体验模式,是人们花可承担代价去尝试新角色的行为过程。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投其所好,对城里人有诱惑才行。要做到真正有诱惑,我认为要做足“土”文章,具体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留住乡村的“形”。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样子。事实上,乡村之所以美丽,能勾起乡愁,关键就在于它的“土”,在于其和城市风貌的不同。乡村景观就应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满眼看到的是“寻常的”、“经济的”、“传统的”、“本土的”景观,唯其“真善美”,才显珍贵。当然,“土”不是破破烂烂、杂乱无章、污水乱流,而是在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在把人居环境搞得干净整洁的同时,尽量用当地的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修建公园、修整房屋、修路架桥,尽量保持原来山、水、林、田、池、草、屋的格局,尽量因地制宜、修旧如旧,保留田园风光。

城里人之所以愿意到乡下去游玩,他们渴望领略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纯朴。一个村姑非要涂脂抹粉扮妖精,一定会让人大倒胃口。美丽乡村建设也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也好,必须牢牢抓住乡村要像个乡村这个根本不放。当世界都已高度现代化,唯有回到从前才是真正时尚!

乡村建设不适合一味搞大投资,更不是盲目砸钱就能做成事。把乡村设计得高档漂亮一点,包括尽可能加入一些艺术元素本是好事,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一定不能按所谓艺术唯美、抽象文化、追求“高大上”的视觉冲击来取胜,毕竟,美丽乡村建设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市场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充分考虑乡土特色和乡村魅力,还要从乡村经济基础出发量力而行,这样才能真正拥有生活气息进而拥有消费者。

找准乡村的“质”。就是本质、特性、特质。乡村旅游不是搞阅兵式,不是靠整齐划一取胜,更不是靠低劣俗气的重复震撼人心,而是一种个性化体验,靠全新角色模式和场景呈现来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不要一味打造异域味,应该着力挖掘本土味。模范别人,永远抹不掉伪造的嫌疑,做好自己,才能呈现“原生”的美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村子的大小不一,基础不同,风俗有别,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各有差异。要想搞好美丽乡村建设,那就必须要稳住心神,沉下身子,从各方面来分析这个村子的优劣势,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村一策,针对这个村子的实际,顺势做出特色。只要用心去找,每个村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关键是一要发现,二要抓住,那就是这个村的亮点。通过集思广益,多方研磨,对这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拿出盘子,定出调子。这个阶段可以不厌其烦,几易其稿,一旦定下来,那就毫不动摇的抓下去。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全部要素、全部环节、全部过程的资源潜力,努力实现“三农”、“三生”资源要素全景观化、全产品化、全市场化的有机整合。只有尽可能地用农民看不上的、当成废物的资源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要知道,乡村旅游主要对象不是农民,千万不能用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乡村旅游。

塑好乡村的“魂”。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宿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抵御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等乡村衰落的重要精神基础和情感纽带。乡村旅游不是搞房地产开发,不是盖好了“黄金屋”,一定赢得“游客心”,人文才是乡村的“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以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为主体的农耕文化是“”魂”;“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居住不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游艺民俗等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是“魂”。

民间的乡土节日文化、家庭文化、习俗文化等,经过了岁月变迁,可能已经丧失了原有的鲜活颜色。怎样将这些乡村文化“活化”呢?首先,对于逐渐沉寂或遗失的乡土文化通过民间查访、阅读历史资料等方式,对零星的文化片段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根据其脉络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创作,使之易于理解,便于更完整的保留和传承。其次,要善于挖掘乡土景观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注重对乡土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以便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乡士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最后,乡土景观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仅靠表层的感觉、感官的体验来打动人的景观是无法长久的。乡土文化的传承,既要全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来自各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来,使传统文化得到升华。

(作者为浙江省金华市工商联党组成员、总商会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