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该技术无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该技术无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稻渔综合种养也是广东省2020年渔业主推技术之一。

为推进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于8月11-13日在江门市台山举办渔业统计暨稻渔综合种养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稻蟹(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现场教学、渔业统计培训和稻蟹(虾)综合种养技术培训。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各有关单位、各有关专家140余人参加了培训。


 ▲ 海宴华侨农场海水稻蟹(虾)共作种养殖基地教学点 


 ▲ 青蟹 


 ▲ 无人机在投料 

8月12日上午,阳光灿烂,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海宴华侨农场海水稻蟹(虾)共作种养殖基地进行观摩学习。据介绍,该基地面积共4000亩,是围海垦造水田耕地,原来是一片海滩涂地,含盐分约有5‰左右。目前该基地正在试验蟹(虾)共作种养殖,其中基地4000亩都为海水稻南美白对虾共作养殖,其中700亩还有混养青蟹。现场可见,连片的稻谷长势喜人,四周都有沟渠,每起捕一次,都是活蹦乱跳的虾和蟹,看起来丰收在望。尽管天气炎热,也难挡众人热情,到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现场更有无人机投料环节以及现场品尝稻虾的环节。


 ▲ 培训会现场 


 ▲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林创 

在下午的培训会上,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林创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关乎米篮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不仅能稳定水稻生产面积,也能给水产养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推进。


 ▲ 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 

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减少“丢荒”的现象。同时,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较大,规模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刘胜敏鼓励技术人员们做好技术集成化,认真研究种养的品种和方法。另外,他透露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安排了专项经费,下发给5个市,大力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


 ▲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在培训班上分享了耐盐水稻有稻田养虾、养青蟹、养禾虫和养鱼等多种模式。其中,稻田养虾模式若3窝水稻有着1尾虾的粪便,在供给上也形成了生态链。稻田养青蟹最佳密度是300只/亩,青蟹可以防止福寿螺,对生态环境有保护的作用。同时,由于青蟹的市场行情较好,就算只有50%的存活率,养殖效益比养鱼虾都明显,但稻田养蟹对水稻种植的互补性不如虾。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指出生态系统服务(ES)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惠益,他们构建了稻田养鱼ES价值评估体系,在以乳源瑶族自治县稻田养鱼系统为案例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稻田养鱼系统每公顷ES达到255529元(约1.7万元/亩),比单种水稻的ES提升了37.9%;稻田养鱼系统每公顷生态服务价值(ES)是单种水稻的经济收入的6.74倍。同时他也指出,广东省的稻田养鱼存在养殖技术落后、养殖规模较小、服务体系薄弱、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和稻田养鱼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表示稻渔共作模式能充分发挥稻渔共作的生态互补性,构建基于物质能量循环的土壤-水体-稻-渔生态系统,提升稻田水面利用效率,并帮助农民均衡上市水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会上,汤宝贵还分享了海水稻渔共作从选址、稻田改造、放养品种选择、苗种标粗到放养管理技术要点。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志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志勋指出,拟穴青蟹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蟹类,在我国沿海是主要的优势种,在广东的青蟹品牌有牛田洋青蟹和台山青蟹。他表示目前青蟹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养殖环境污染严重、苗种供应不稳定、人工饲料尚未成熟、病害严重和养殖技术落后等问题,“就目前来说,青蟹养殖主要‘以防为主’,采用科学合理水质调控技术,是目前减少青蟹养殖疾病发生,提高养殖青蟹成功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会上还有关于渔业统计员全面提高渔业统计质量的培训。(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罗茵、于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