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汈汊湖碧水映蓝天。记者匡文杰nbsp摄  昔日“渔”歌唱晚,今朝“上岸”谋远。被誉为“江汉明珠”的汈汊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为调蓄洪水和生计围垦,如今为了长远发展退垸(渔、田)还湖
汈汊湖碧水映蓝天。记者匡文杰 摄

  昔日“渔”歌唱晚,今朝“上岸”谋远。被誉为“江汉明珠”的汈汊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为调蓄洪水和生计围垦,如今为了长远发展退垸(渔、田)还湖。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退”既是应急之举,又是谋远之策,初显了生态变革的力量。

  一组数据,见证铁腕治理的决心

  汉川汈汊湖东湖,层层叠叠的荷叶覆盖在水面上,浓浓的碧色延伸至水天相接处,一群水鸟欢快地嬉戏,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水乡画卷。

  难以想象,3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埂子和网箱。

  作为湖北第五大湖、全国最大内陆封闭式湖泊,汈汊湖原本是一个泛洪区。上世纪70年代,汈汊湖被围垦成一个长16.1公里、宽5.5公里的“日”字形水面,面积近13万亩。

  汈汊湖国营养殖场成立后,48.7平方公里的调蓄区滋养了7个村2033户近8000人。经过多次围垸发展养殖,连片的湖面被分割成数千个精养渔池。

  大规模养殖在带来不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肢解分割了汈汊湖——水面被蚕食萎缩至不到3000亩。同时,投肥养殖致使水质恶化,汈汊湖生态环境被破坏,调蓄洪能力大幅下降。2016年洪灾期间,湖区水位接近历史最高,多地被淹。

  现实表明,长期以来突出经济功能定位的路子越走越窄。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省和孝感市有关决策部署和要求,汉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汈汊湖“三退”工作,铁腕治理民生之患、发展之痛。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 :2018年4月,汈汊湖“三退”一期工程启动,到当年9月底,还湖1.3万余亩。去年,二期工程启动。截至目前,两期工程累计还湖7.3万余亩,提前超额完成退垸(渔、田)还湖58650亩的目标任务;拆除湖内围堤100余万米,对河道垃圾进行拉网式清除,湖面“长大”20倍。

  鱼池退出,管理跟进。汉川对湖区38条干渠和湖面的浮萍进行清理,种植蒲草6.8万平方米。同时,组建了百人管湖队伍,常态化巡湖管湖,全面修复汈汊湖生态。

  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汈汊湖正迎来烟波浩渺、鸥鸣鸭逐的湖光美景。

  两代渔民,“上岸”发展出路多

  2019年10月3日,对于场属红旗村渔民易云汉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政府和他签订了《汈汊湖退垸(渔、田)还湖安置补偿协议》,“老渔民”易云汉“上岸”了。

  鱼池没了,以后的生计怎么办?这成了包括易云汉在内的渔民最担心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依据法律政策,汉川及时拿出了安置补偿方案,并积极帮助渔民谋出路。“渔民的身份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汈汊湖养殖场干部易剑君介绍。长期以来,养殖场渔民不是农村集体村民,不是农场农工,不是企业员工,不是单位职工。根据相关文件和法规,明确了他们养殖场农工身份,比照“小三场”改革享受养老保险政策,年满60周岁之后按月领取养老金。

  不仅如此,对于退垸(渔、田)还湖群众就业创业,汉川专门出台就业帮扶政策,为村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创业补贴以及继续从事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帮扶,并对因还湖受损的村民给予补偿。

  如今,易云汉被安排在村里做保洁员,还每月领取养老金,生活有保障,心里也踏实。

  和易云汉这样的老一辈渔民“上岸”不同,年轻一辈的渔民大多数选择了创业继续发展水产养殖,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梅运成就是其中一个。

  梅运成1982年就开始搞水产养殖,是位地地道道的渔民。

  从最初的亏到后来的赚,梅运成的鱼虾蟹养殖规模也从10亩逐渐发展到88亩,最多的一年赚了70多万元,干得有声有色。

  退垸(渔、田)还湖,虽有不舍,但梅运成是村里第一个签协议的人。鱼池被征用后,去年年底,梅运成在漕湖分场承包了83亩水面,继续干起了老本行。

  尽管每亩租金成本比原来高出1100元左右,但梅运成依然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搞养殖,技术是第一位,有技术傍身,他并不担心效益。对于未来发展,梅运成也有自己的打算——着眼长远,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采摘等。

  退垸(渔、田)还湖后,目前已有914名养殖能手外出承包8万多亩养殖水面,凭借一技之长开始新的创业之路。

  三条路径,让靠湖吃湖有了“新吃法”

  6月以来,汈汊湖游乐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怡人景象,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6月底至10月中旬,汈汊湖游乐园仅划船一项就接待游客5600多船次。”易剑君介绍,去年,游乐园不仅创收20多万元,还带动了渔民就业增收,拓宽了当地土特产品的销路。

  6月25日,汈汊湖游乐园再次迎来开园。“截至6月27日,划船项目已吸引游客410船次,吸纳30人就业。”易剑君说,去年最多的时候一次性招了50名划船工。

  八一村59岁的村民黄么新和老伴儿王新芳,从去年开始在游乐园做工,看门、保洁、修剪花草,每人每月收入达3000元。他们表示,现在工作不累,收入也不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生路。汈汊湖游乐园的成功探索表明,除了养殖外,“靠湖吃湖”还有很多“新吃法”。作为汉川的一张名片,依托自然生态,汈汊湖正探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创业+就业”的发展路径。

  根据《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汈汊湖将充分利用湖面打造万亩荷花、万亩芦苇荡、万亩香蒲的胜景。

  “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围绕登台观鸟、泛舟赏莲、休闲垂钓、湿地迷宫、水产生态示范养殖等,全力打造汈汊湖全域旅游生态经济。”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汈汊湖养殖场党委书记方寿生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面“长大”,生态好转,发展湖区旅游也迎来新契机。4月29日,在孝感市一季度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汈汊湖湿地公园项目签约50亿元投资,项目总体规划面积48.7平方公里,包括湖区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渔民还建小区建设等。逐步改善的生态资源,支撑的远不止湖乡旅游,丰富多样的生态附加值将释放更多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出处: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