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梅庄村,距陕西丹凤县城47公里的一个边远山区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68户241人。该村积极探索实践“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通过组织共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激

梅庄村,距陕西丹凤县城47公里的一个边远山区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68户241人。该村积极探索实践“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通过组织共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激活农村经济,促进群众稳定增收。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737元,累计脱贫59户230人,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23%下降到了1.4%,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蹚出了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探索“三位一体”模式

梅庄村地处两县交界、山大沟深、人均耕地面积少,地理条件差。长期以来,群众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由于需要照顾老人、病人,陪同孩子在老家上学,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和弱劳动力不得不“留守”乡村,加之传统的油桐、香菇产业经营分散、管理粗放,群众增收十分有限,脱贫难度大。

面临难题,2018年初以来,梅庄村立足实际,用足政策,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实践“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

村党支部建设是基础。2018年村“两委会”换届时,镇党委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7名村“两委会”成员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其中,村党支部书阮联航已经连任村党支部书记23年,农村工作经验十分丰富。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是纽带。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梅庄村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清产核资清查出的经营性资产按每人一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界定的全部成员,成立并启动运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企业是平台。村党支部倡导领办丹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袋料香菇。

建立“三大”机制

组织共建机制。在村党支部的主导和引领下,村党支部书记被股东代表选举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两委会”7名干部筹资28万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资60万元,40户贫困户在村互助资金协会各借款5000元入股,共同注册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丹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党支部书记阮联航。村“两委会”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深入讨论,研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丹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章程》及其管理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兼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监事长和丹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监事,形成了村“两委会”对全村经济社会事务绝对领导、全方位管理的格局,为村集体经济规范健康运行打下了基础。

收益共享机制。2018年,丹菇食用菌开发公司建成香菇大棚36个,发展袋料香菇15万袋,由40户无自主产业的贫困户认领托管,当年营收36万元,共发放托管劳务费4.8万元;公司另外建设24个香菇大棚,用于扶持15户群众发展香菇30万袋,当年户均增收4万元。同时,县上用扶贫资金在梅庄村建成140千瓦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归村集体;村上流转整合村民手中的碎片化土地,建起1000亩茶园,为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丹菇食用菌开发公司收益分配时,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剩余部分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村干部、入股贫困户三方各自实缴的出资比例进行分红。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时,首先是按规定提取40%作为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金和管理费;其余60%中,在脱贫攻坚期内,拿出70%给全村241名贫困群众按人头股分红,剩余30%部分由全村1002份人头股平均分红。脱贫攻坚结束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对全村所有股东平均分红,实现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机制。为最大限度防范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风险、确保集体资金保值增值,在实行村干部和全体村民“联股连心”的同时,村集体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严格经营管理。由公司聘用本村专业技术人才,对认领托管的贫困群众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实行托管人员优选淘汰机制,确保香菇产量质量达标。另一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建成1个容量400立方米的气调库,在香菇市场价格低迷时做好储存,待市场价格回升后进行出售,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凸显“五大”成效

梅庄村探索实践“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以来,取得了经济效益、扶贫效益、治理效益的共赢,产生了强烈的典型示范效应。

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在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丹菇食用菌开发公司的带动下,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37元,比2014年提高了3772元,高出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个百分点,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和整村脱贫出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举甩掉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帽子,到2019年底,预计村集体积累可达8万元,可分红12万元。

构建了多元产业格局。通过公司带动、互助资金撬动,将“小香菇”做成了“大产业”,注册了“秦岭丹菇”商标。预计3年后村集体茶园开始收益,将形成劳务、香菇、光伏、茶叶等产业长短结合的发展格局。

培养了农村实用人才。贫困户和当地群众通过参与食用菌、茶叶等加工生产环节,学习并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的还成为“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利益的捆绑,促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依靠双手增收致富,有效消除了少数群众安贫思想,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良好民风。

增强了基层组织功能。村“两委会”一班人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惠农政策,带头投资入股、兴办企业、发展产业,锤炼了作风、提升了本领、赢得了民心,提升了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的领导力,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如今,在“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带贫兴农模式引领下,一举脱掉“贫困村”“空壳村”帽子的新梅庄,集体经济的“蛋糕”正在做大,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梅庄人正阔步前行......(张格)